我的家乡沂蒙山区一带,老百姓家里习惯坐一种折叠的`凳子,就是我们说的马扎,可这里的方言叫“铰车子”,不知这三个字正确吧,也没考证以下,说的快了就听成了“轿车”,87年我在物资部门当业务员,经常上临沂、济南等地进货,有时开车的司机师傅为图方便,也捎上老家村里的几个乡亲,去趟大城市看看。@彩虹儿网 因为是货车,乡亲们只能坐在载货的车厢里,那时汽车少,对人货混载也不像现在要求的那么严格,根本就不管,老乡们为了乘坐舒服点,都从自家带一个马扎放在车厢上坐着。有一天几个老乡跟着去临沂进货,照例也是每人拿着个马扎坐在车厢上,那时道路也不好,虽一早赶路,一百来公里的路,也用了近3个小时,到了临沂就中午了,那时还是计划经济,到了市区就奔市物资局的招待所就餐,急匆匆的吃了饭,老乡们准备上商场转转,我也准备去进货,来到车前有一个老乡突然发现自己放在车厢上的马扎不见了,急着炸咋呼呼地找,一边找还一边吆喝着:谁见我的“铰车”了,我的“铰车”丢了!在车场边上的办公室里,出来了好多人,所长听见了,脸色煞白地跑出来,急急地问:是什么牌的轿车?啥颜色的?啥时停
我的家乡沂蒙山区一带,老百姓家里习惯坐一种折叠的`凳子,就是我们说的马扎,可这里的方言叫“铰车子”,不知这三个字正确吧,也没考证以下,说的快了就听成了“轿车”,87年我在物资部门当业务员,经常上临沂、济南等地进货,有时开车的司机师傅为图方便,也捎上老家村里的几个乡亲,去趟大城市看看。@彩虹儿网 因为是货车,乡亲们只能坐在载货的车厢里,那时汽车少,对人货混载也不像现在要求的那么严格,根本就不管,老乡们为了乘坐舒服点,都从自家带一个马扎放在车厢上坐着。有一天几个老乡跟着去临沂进货,照例也是每人拿着个马扎坐在车厢上,那时道路也不好,虽一早赶路,一百来公里的路,也用了近3个小时,到了临沂就中午了,那时还是计划经济,到了市区就奔市物资局的招待所就餐,急匆匆的吃了饭,老乡们准备上商场转转,我也准备去进货,来到车前有一个老乡突然发现自己放在车厢上的马扎不见了,急着炸咋呼呼地找,一边找还一边吆喝着:谁见我的“铰车”了,我的“铰车”丢了!在车场边上的办公室里,出来了好多人,所长听见了,脸色煞白地跑出来,急急地问:是什么牌的轿车?啥颜色的?啥时停进来的?当弄清情况,脸一瓜拉,生气地说了声:胡闹。一转身走了,我们也哑然失笑,丢马扎的老乡也感到不好意思,不再出声了。这事过去好多年了,现在想起来还觉着很好笑。